昨日下午2點,一場“全國發獃大賽首站”的另類活動在成都舉行。170名參賽者同時發獃,坐在地上不動不笑,保持放空,聽到手機鈴聲響起也不能接,否則淘汰。據悉,上月韓國已舉辦過一次“發獃大賽”。主辦方稱:大賽目的是為了緩解現代社會壓力,讓大家放慢腳步。但比賽持續數小時後,這場原本閑適的發獃大賽,變得更像一場以獎品為彩頭的決心比拼。
  在現場,各種年齡,各種經歷的人們開始了自己的發獃,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發獃理由:緬懷著,幸福著,天真著,孤獨著。專家稱,發獃是正常人的一種心理調節,偶爾發獃無傷大雅,還有利於健康。發獃可幫助人們減輕疲勞,對大腦來說,是很好的休息。
  成都商報記者 梁梁 周恆 攝影記者 陶軻
  kōng
  空
  這個字別忘了
  主辦方舉辦此次活動的目的是讓人藉著發獃釋放壓力,“同時也讓人們認識到,在緊張的工作中,抽空休息一下的重要性,就是放空大腦,獃久一點。” 現代人缺乏時間休息,讓參賽者大腦能息一下,因此,比賽規則非常簡單,就是什麼也不做。“這是一個有趣的經歷,讓人真正地把自己從快節奏、競爭激烈的社會中跳出來。”
  170人同時獃住 不斷有人退場
  這次發獃大賽的參賽者們,多數是從附近的游客、市民中現場徵集而來。參賽前,主持人宣佈規則後活動隨倒計時開始,參與者在寬窄巷子的小廣場舞臺上,姿勢各異瞬間靜止。有參賽者娃娃側躺獃住,有老人發獃雙眼望著遠方,有年輕的孕媽媽抱著一隻玩偶考拉低頭沉默,有大學生盤膝而坐,盯著手中的線性代數凝神獃住。隨著活動的進行,不斷有參賽者體力消耗後,晃動身體退場離開。
  直至兩個小時後,第一輪發獃結束,場上還剩下35名參賽者繼續支撐。第二輪發獃於10分鐘的短暫休息後重新開始。
  為了iPhone6 最後4人“不眨眼”
  6點45分左右,天色已完全暗了下來,廣場上依然坐著一男三女四名選手。此時,比賽已經進行了4個小時45分鐘,選手都是又冷又累,為了儘快結束比賽,工作人員逐個征求四名選手意見,準備臨時改變比賽規則。經過四名選手同意後,工作人員決定,進行第三輪比賽,同時增加比賽難度,規定四名選手再次坐下來發獃,連眼睛都不能眨,如果眨眼睛,就遭淘汰。很快,四名選手依次決出名次,24歲的胡春艷獲得冠軍,得到i-Phone 6大獎,“好累啊,渾身疼,比賽剛進行半個多小時,我的腳就麻了,我當時咬牙堅持,後來腳就沒感覺了,到最後一個小時,我的腰和腿都酸疼酸疼的,好在有朋友支持我,就堅持到了最後,真是難受得不行了。”
  被干擾 “恨不得打他一巴掌”
  第三輪比賽獲得第三名的謝一仙,獎品是一個蘋果Touch。為了堅持到最後,第二輪比賽前,謝一仙特意打開手機上的電子圖書,把一部小說調成自動翻頁模式,然後放在身前,比賽時可以看小說消磨時間。然而,比賽中,幾名工作人員輪番干擾他。“他們一直在身旁騷擾,很討厭,如果能動的話,我恨不得打他們一巴掌。”謝一仙說,到了最後幾十分鐘,他的屁股已經疼得受不了了,“如果不改變規則,我最多能再堅持十來分鐘。”最終沒拿到一等獎,謝一仙很不甘心,“如果不改變規則的話,我還有可能拿到iPhone 6,現在只能拿到Touch了。”
  對於最後時刻臨時改變規則的原因,主辦方現場負責人吳振解釋,考慮到天色已晚天氣變冷,也考慮到參賽選手的身體狀態,我們徵得選手同意後,決定臨時改變規則,以儘快決出勝負,“我們也不想讓選手太辛苦了,畢竟他們已經坐了4個多小時,我們希望他們能夠愉快地結束比賽,這也是我們最初的理念和初衷。”
  據瞭解,此次“發獃大賽”成都賽區勝出的冠軍,將與即將產生的北京、上海、廣州、重慶、西安、南京、哈爾濱等27個城市“發獃大賽”的獲勝者,角逐最後的全國總冠軍。
  發獃,因為……
  24歲家庭主婦
  獃神
  成都24歲家庭主婦胡春艷在寒風中“發獃”近5小時,成功奪冠,獲獎一部iPhone6。
  5歲半的小蘿莉
  獃萌
  別具一格的比賽形式,不僅吸引了眾多年輕人的參與,甚至引來老年人的追捧。現場最年長的參賽者為一名72歲的老人,最年幼者是一名叫“多多”的5歲半小蘿莉。
  美女參賽選手
  冷獃
  昨日18:20,比賽現場氣溫下降,場上還有10位參賽者,一位女參賽者仍在堅持。
  年齡最大參賽者
  想起老伴
  比賽開始,72歲的羅仕鳳在比賽人群中的第一排雙腿平伸,席地而坐。老人雙眼望向遠方,表情平淡柔和。堅持坐了5分鐘後,老人搖晃了幾下身體,退出發獃大賽的舞臺。到賽場的旁邊領取了一張懶人榮譽證書,上面的評語上寫著“懶功深厚,獃驚全城!”看著證書,羅仕鳳微笑著比出了剪刀手。
  關於在這5分鐘的發獃時間里,作為參賽歲數最大的老人在想些什麼?羅仕鳳告訴記者,自己在回憶:“少年夫妻老來伴,可是老伴兩年前就走了。”羅婆婆表示,自己是內江威遠縣大灣村人,育有4兒1女,老伴還在的時候患有糖尿病本該忌口,可對方偏又喜歡吃肉。為此,老兩口經常會拌嘴。“現在,這個拌嘴的人沒有了,如今跟著兒女在成都生活,孩子很孝順,可是想念老伴的時候,還是覺得好孤單。”羅婆婆望著記者嘆了口氣,接著說:“發獃的時候我就在想,當年我應該少給他做些肉吃的。”
  懷孕媽媽的參賽
  回味幸福
  24歲的覃祥丹坐在比賽的人群中格外顯眼:大腹便便,是一個幸福的孕媽媽。覃女士雙手後撐著地,肚子向前挺出,表情很放鬆。堅持了40分鐘後,覃女士退出了比賽。她告訴記者在這發獃的40分鐘里,自己和肚子里7個月的寶寶一起在瑜伽冥想,思想放空什麼也沒想。
  “我是達州人,老公在成都工作,我就跟著過來了。”覃祥丹在懷孕後就從單位辭職了,家裡的經濟支柱來自丈夫的收入。“他是做廣告銷售的,平時的工作就是要多和人說話,工作中很累,話也說得很多。”覃女士說,平時丈夫下班後,夫妻兩個幸福的時光,就是依偎在沙發上看看電視發發獃,兩人什麼都不說,任由時光流淌,這也是妻子幫助丈夫從工作中放鬆出來的方式。昨日在和朋友一起逛寬窄巷子的時候,看到了發獃比賽的項目,就立刻報了名。對於覃女士來說,發獃更多是還原和丈夫靜靜相處時的幸福。
  來成都打拼的姑娘
  品味孤獨
  23歲的參賽者張敏從事醫葯專業,趁著等待對方發貨的間隙,來帶寬窄巷子的小廣場報名參加了比賽。6分鐘後,張敏就退出了比賽,因為對方打來電話催促她趕快去取件。
  張敏告訴記者,自己是達州人,離開家鄉孤身在成都打拼。這個單身姑娘下了班,就是一個人獃在小小的出租屋裡,側躺在床上翻翻手機,眼睛盯著一處好久都獃住不動。“對於我來說,雖然看著手機屏幕,但是實際上也是在發獃。”張敏說:“城市那麼大,自己那麼渺小,單身在外地沒什麼朋友,平時排解孤獨的方式就是一個人發發獃。”
  年齡最小參賽者
  天真發獃
  5歲的多多作為年齡最小的發獃比賽參與者,在參賽中保持了10分鐘獃萌不動的姿勢後,退出了比賽。娃娃被引領著領取了自己的發獃證書,併在證書上簽上了自己的大名“趙雅軒”。多多媽媽告訴記者,自己在一家企業工作,老公在事業單位,平時的工作壓力很大,現在趁著休假,一家人從沈陽帶著女兒來到成都放鬆身心。
  多多的媽媽梁女士表示:“平時生活節奏快,發發獃就是讓節奏慢下來,充分感受生活的美好。”而讓多多參加比賽的原因是,明年娃娃就要去讀小學一年級了,要從幼兒園這樣一個相對放鬆的狀態里,套上學習成長這個小小的枷鎖。所以趁著上學前,趕快讓女兒參加個發獃大賽,算是對以往悠閑生活的紀念。而多多對於發獃也有自己的見解:“明年我就要去上小學,學習好多知識了,我先思考一下將來。”但是5歲的娃娃抱著一個考拉熊的玩偶,對著記者揚起笑臉。
  màn
   慢
  這個字你還認識嗎
  有篇法國小說寫道:我在唱機盒裡投下20法郎,點那支在戛納聽過的樂曲,平添5分鐘的憂郁。
  在這個飛速的時代,有時我們也偶爾需要按下暫停鍵,放空思想,才能把自己看得更清楚,把周圍看得更清楚,比如發獃。
  有一種能量,叫“慢能量”
  “為什麼我辛辛苦苦做了一個小時的晚餐,你十分鐘就吃完了?”世界上有太多的太太們曾經這樣抱怨。難道誘人的美食還不能讓他們的胃繳械投降嗎?不是,而是習慣,他們已經習慣了囫圇吞棗地進食,無論是巨無霸還是清蒸鱸魚,甚至快得只剩下吐魚刺的時間。
  雅虎中國網站在北京、上海、廣州、南京等重點城市進行了一個參與人數達30萬的白領生活狀況調查。結果顯示,目前白領們最期望的休閑方式是和家人相處、和朋友聚會、讀書看報、看演出展覽和健身。專家分析認為,疲於奔命的白領希望更多地與親朋相處,這反映出人們想擺脫現代生活的節奏,讓生活慢下來的期望。調查同時顯示,84%的白領都意識到了健康的重要,但只有24%的人能夠定期鍛煉,20%的人表示“沒有時間”,這成為調查中理想和現實差距最大的一項。
  是西方人的富裕催得我們跑得比兔子還快,然而又是西方人最早意識到“慢”的人性化生存方式。他們的一年仿佛就是這樣度過:春天工作,夏天度假,秋天罷工,冬天聖誕。即使工作,每天也只是幾個小時,其餘是休養生息。有人說他們懶,他們卻認為是在享受生活:午休時間全街店鋪落閘關門,到了四五點鐘才懶洋洋地營業,而到了黃昏,太陽下山,他們又開始關門—————————享受起家庭或個人的時光。這種“慢文化”如今已經讓45個國家“受染”,從而成為一場醞釀中的國際風尚。
  有人認為在網絡社會“慢文化”必將失去生存發展的土壤,但是在多元化暢行的今天,“慢”難道不能以“一元”的身份加入到我們的都市生活中?
  德國著名時間研究專家塞維特在評價“慢生活”時說,與其說這是一場運動,不如說是人們對現代生活的反思。快節奏的生活就像鞭子一樣抽打著人們不斷向前,沒辦法慢下來。因此,“慢生活”有點“物極必反”的道理,其本質是對健康、對生活的珍視。
  堅持慢,能讓身體的運轉更正常。很多平常忙碌的人在度假的時候病倒;有些人工作時沒事,退休之後反而突發心肌梗死。林克指出,如果一個人長期處於緊張中,身體就會習慣於這種狀態。一旦緊張因素消失,對身體來說就是一種反常現象,腎上腺素大量減少,使器官失控,導致各種疾病。“慢一族”倡導在生活中有機會就慢下來,正是一種循序漸進地改善生活、促進健康的好辦法。
  yàn
  厭
  這個字要小心
  發獃有很多形式,適當的發獃能夠減輕我們久積的壓力、放鬆心情,有益身心健康;而有些發獃不僅不能達到這種效果,反而讓人產生厭世、逃避現實的心理,尤其對沒有自我控制能力的孩子來說,經常性的發獃很可能導致心理疾病嚴重患上自閉症。
  專家:
  發獃有好處
  但是要適當
  美國哈佛醫學院和馬薩諸塞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對發獃曾進行了實質性的研究,結果發現,心無雜念、腦子裡什麼也不想的時候,大腦中的α腦電波得到加強,具有加強記憶力,緩解疼痛,並提高免疫力的作用。這種特殊的腦電波位於大腦的最外層皮質,可以抑制信息超載,讓人們的註意力和意念更加集中,從而改善情緒,減輕壓力,緩解焦慮不安。
  四川省心理衛生協會執行委員、成都中醫葯大學醫學心理學碩士生導師劉婷說:“適當的發獃並非人們平時所說的獃萌,是人的大腦對於外界事物進行調節的一種應激反應,屬於自我保護和調適。”劉婷表示,短暫的發獃這種對人體狀態的自我調適,屬於積極心理的一部分。在焦慮時發發獃,放空大腦,有助於對情緒的緩解;而忙碌之後的發發獃,則是對於緊張身體和心理狀態的一種放鬆;被挫敗後發發獃,做一些小小的“白日夢”,則可以對現實中受到的傷害適當療傷;困惑時發發獃,則可能在情緒緩解之後,突然另闢蹊徑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上海市心理學會理事馮永熙表示,發獃是正常人的一種心理調節,偶爾發獃無傷大雅,還有利於健康。發獃可幫助人們減輕疲勞,對大腦來說,是很好的休息。處在這種狀態下的人們會突然不願意思考,使自己停滯在一個安靜的氛圍里,忘記一切。會發獃的人,覺得發獃是一種享受,因為發獃的時候可放開所有,不再有煩惱和憂愁,整個空間都屬於自己的。因此,在發獃的時候,人是輕鬆、快樂的。發獃能創造純凈的自我空間,安靜的冥想可以促進血液循環,為組織器官輸送大量的氧氣和營養,對於減少焦慮有著明顯的作用。
  同時,專家也提醒大家,對於有自控能力的大人,發獃是一種休息和調劑,但時間不要過長,尤其心情不好的時候,並且對於孩子經常出現的發獃,家長要及時干預,如果任由孩子經常性發獃,完全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狀態中,很有可能會發展成自閉等心理疾病。
  (原標題:成都寒冷街頭170人比賽發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r16crlmh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